重訓的你,為什麼不能忽略筋膜放鬆?
提升表現、縮短恢復、打破平台期的秘密,就藏在訓練前後那短短的5分鐘。
對每一位嚴肅看待訓練的人來說,進步從來不只是增加槓鈴上的重量,更是來自於每一次的恢復與準備工作是否到位。
你也許花了90分鐘練腿,卻忽略了開始前那3分鐘該喚醒的肌群、結束後該放鬆的部位。
這些「看起來可有可無」的小事,其實是你無法突破PR、或是總是痠痛卡關的主因。
#PR是什麼?
在重量訓練(Weight Training)或健身領域中,PR 是 Personal Record 的縮寫,中文常翻作「個人最佳紀錄」。它指的是你在某個特定動作中(如深蹲、臥推、硬舉等),一次舉起的最大重量,或是在特定重量下完成的最多次數。
而今天,我們就來談談:筋膜放鬆在重訓前後,究竟帶來了哪些實質幫助?
一、訓練前:更快進入狀態、更精準發力
- 激活關鍵肌群,讓你不是用錯力,就是用對力
不論你要推胸、拉背還是深蹲,肌群「發力順序」會直接影響你今天的表現。
許多訓練者都有過這樣的經驗:明明是胸推,卻怎麼覺得肩膀先累;或者做硬舉時,下背總是先痠。
這些其實都與肌肉未被正確啟動有關。
在訓練前針對目標肌群進行快速的筋膜刺激,可以提升神經肌肉連結(Mind-Muscle Connection),讓你的肌肉更快覺醒,更有效率地啟動正確部位。
- 提升肌肉彈性與關節活動度
重量訓練時,如果髖關節或肩關節活動度不足,不但影響動作完整度,還容易造成代償與慢性傷害。
透過放鬆與預熱特定部位,可以幫助你更順利完成完整動作,像是深蹲蹲得更深、臥推軌跡更穩。
- 讓熱身更有效率、更精準
傳統的暖身通常以有氧、伸展為主,對提升肌肉準備度成效有限。
而針對特定訓練肌群的「精準放鬆+啟動」,只需3~5分鐘,就能有效提高肌肉血流與神經連結,讓你第一組就進入狀況,不必浪費前幾組來暖身。
二、訓練後:更快恢復、更少痠痛、更能持續進步
- 減緩延遲性肌肉痠痛(DOMS)
重訓後最常見的痛苦莫過於第二天的肌肉痠痛。
特別是針對某個肌群進行高強度訓練後,酸、脹、硬的感覺可能讓你三天都不想再碰槓鈴。
但研究顯示,訓練結束後立即對肌群進行放鬆刺激,能有效減少代謝廢物堆積、促進血液循環,幫助肌肉加速恢復,大幅降低痠痛程度。
- 穩定訓練頻率,讓進步不中斷
重訓的成效來自於累積性的超負荷與持續性刺激。
如果你因為肌肉痠痛過度而無法按表操課,那你的訓練成效就會被拉長。良好的放鬆與恢復能幫助你維持穩定頻率、提高訓練次數與總量,這才是打破平台期、長肌肉的關鍵。
#平台期(Plateau)是什麼?
當你長期進行訓練,原本會穩定進步(舉得更重、肌肉更大、體脂下降),但到了某個階段,進步突然停滯,無論你怎麼努力都沒明顯成果,這種狀態就叫做「平台期」。
常見的表現有:
- 重量卡關,幾週都無法突破 PR
- 肌肉不再成長
- 減脂停滯、體重不動
- 訓練動力下降、疲勞感增加
三、你會發現,進步變得更快、更穩、更安全
當你開始在訓練前喚醒肌群,在訓練後釋放肌肉,你會發現:
.PR不再那麼難突破
.隔天依然能訓練,不需要休息三天
.身體不再卡卡,姿勢更標準
.長期下來,肌肉線條更漂亮,強度也跟著上升
這些改變,不是來自更重的重量或更多的組數,而是來自你**對恢復與準備的重視程度。
結語:你在意訓練的細節,就不該忽略恢復的細節
重訓,不只是上槓的那一刻才開始,也不是放下槓鈴後就結束。如果你願意花時間挑選蛋白粉、研究課表、精算熱量,那麼也該給自己多幾分鐘來放鬆、準備與修復。